一、低估市场份额计算:科技巨头合并遭驳回
2025年初,北京某头部人工智能公司与云计算服务商的并购案引发关注。双方在申报材料中,仅按传统方式计算市场份额,未将边缘计算、AI模型训练等新兴业务纳入统计范围。反垄断局调查发现,合并后企业在AI算力服务市场的实际控制力将达68%,远超《反垄断法》规定的申报标准。该案最终因“故意缩小相关市场界定”被驳回,导致企业损失前期投入的2.3亿元尽调费用。
二、关联交易披露不全:医疗集团陷入合规危机
某民营医疗集团在收购连锁诊所时,未披露其控股股东通过海外基金间接持有标的公司15%股权的事实。反垄断审查中,监管部门通过穿透式核查发现关联关系,认定该行为构成《反垄断法》第二十二条所述的“隐瞒重要交易信息”。案件进入立案调查阶段后,标的公司估值暴跌40%,并购计划被迫终止。这一案例揭示:多层股权架构下的关联关系核查已成为审查重点。
三、数据合规漏洞:金融科技并购触发连锁反应
某支付平台收购征信公司的交易中,双方未对数据融合后的合规性进行评估。反垄断局联合网信办审查发现,合并后实体将掌握2.1亿用户的金融行为数据,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风险。更严重的是,标的公司此前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处罚的记录,导致整个交易被认定为“可能强化数据垄断”。该案不仅并购失败,还引发后续的数据安全专项整改,直接损失超5亿元。
四、忽视行业特殊性:新能源车产业链交易踩雷
一家电池制造商收购稀土供应商时,照搬制造业并购模板,未考虑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反垄断指南》的特殊规定。反垄断局指出,该交易将导致上游原材料采购价控制力从35%跃升至61%,且未按规定提交保障中小客户利益的承诺方案。由于应对策略失误,企业错过了补充申报期限,最终收到1.2亿元罚单,创下当年并购审查罚款金额新高。
五、救济措施缺乏可行性:文化传媒并购补救方案失效
某视频平台并购影视公司时,虽然提出了“开放内容授权”的救济措施,但未明确第三方获取授权的具体路径和定价机制。审查过程中,监管部门通过压力测试发现,承诺的授权通道存在技术壁垒和隐性成本,实际无法消除市场封锁效应。这种“形式化救济方案”直接导致审查不予通过,同时被列入重点监控名单,影响后续三次并购申报进度。
写在最后:审查逻辑的三大转变
从2025年北京地区案例可见,反垄断审查已呈现动态化、穿透化、场景化特征。审查范围从传统市场份额向数据控制力延伸,评估方法从静态分析转向行为模拟测试,救济措施从框架承诺转为可验证的实施机制。企业决策层亟需建立反垄断合规前置评估体系,特别是在新兴科技、数据密集型领域,必须引入第三方压力测试和场景推演,避免重蹈“申报即风险”的覆辙。